第一炉香 文字与电影 对比阐发
彭,许是电影角色演坏人太少了,不像 范伟 这张脸 和 眼神,在观众心里跟下了定金似的,觉得是个坏人坯子。
这是观众的主观感觉,客观上演员台词符合文字透出的光景。
电影 表现了女主的求爱过程是因彭而起又灭且兴,起落不定的场面。文字铺垫了女主因为举家搬迁到香港生活费和自己的学费拮据而来投靠姑妈。影片一开始交代了女主的台词“我爸爸叫我来的。”
电影只呈现了姑妈家。文字还表现了女主的父母
复盘对话 – 人物心理模拟演绎
文字写出来太复杂 ,口语吐槽就有很多 , 总之,我看完原著以后,心脏疼了一下。送医抢救的feel。殊途同归吧,就是表现手法很不一样,电影是拍不好 人物五味杂陈那种感觉的。
张爱玲的书就是整体很压抑的感觉,三分真情,七分丑陋。三分,最多就只有三分情。
也拍了女主是自己要得到这个男的,但是没拍出男的对女主的感情 不全是假的。我个人感情上能接受这男的在电影、文字里 对 “不对女主说那三个字” 的 生活方式、态度。不管有几分,电影要表现出来,不要让观众误解一顿。电影里,男的言行亦真亦幻,分不清,文字里倒能分清几分。拍出来了对女主的吃醋程度、保护欲 。但是吃醋言行不能代表 爱 。
照理不应该不拍出来啊,可能个人感受的问题吧。那这个感觉挺对的呀。不肯说,就已经是有真情了。真的无情,是随口说我爱你。
那电影大体上还是抓住原著精髓的,就是表现形式上可能让你不好分辨。
是啊,男的就没有随口说。文字给了我一顿难受。那种,男的女的 拉扯的 表达自己 、表达自己对对方的态度,电影没拍出来细致的部分 ,单看电影好像男的坏,但是演员是贾宝玉感觉,不是凤凰男。不过我也写了这个为何感受不到男的坏,估计演员没有演过特别坏的角色
对,彭外表太正气了点,没有邪魅的感觉。谢霆锋或是陈冠希年轻时来演会更好一点。而且你在影评里直接用彭于宴的名字,说明演员本身给你的感觉大过他演的这个角色。就是演员有问题才会这样。
哈哈,用小说里的名字,我找不到电影的感觉了。我觉得男主要是范伟来演,我能接受。有 “小人”感。今天原著里学到一个词 ,工于内媚。这说的是 女主姑妈的老情人
那不行,这种主角,女的怎么会爱上?就是说房中术了得。
是哦,颜值,我怎么就忘了。你冷不丁总能引我发笑…… 。 我感觉是 低调奢华有内涵 ,不表露,不秀,慢慢来。摸脾气,摸顺了。 不行,还是要上批判大菜,男的说,我不能说爱 ,但是我能给你快乐。啥快乐啧啧,我当时写了女的从这个时候开始上钩了。 他总是玩玩惯了的,玩哪个都一样吧,没想到这个就不肯罢休了,真给解决了长期饭票问题,但是他不能再去外面野了,被束缚了。 哎,不能写了,越写越离谱。不好放大自己感受的。
哎呀,我最后评定,原著是一幕喜剧。 我没觉得太抓人
真情敌不过欲望。不但有欲望,还有生存。总之,感情这种虚无的东西,总是在丑陋的真实面前败下阵来。哪有什么喜剧。
我眼睛里看出了爱意,那个时代的人,怎么说的出那三个字,就是现在也说不出的人很多。男主的身世不管是不是卑微,也像个假的富二代,人总需要温情与陪伴,人总能分得清好歹。也许男主有一丢丢想着,女主终于不爱他的话,就可以离开那个生活环境了 。人总有不希望清白无辜的人在泥淖里生存的怜悯心,那女的要爱我留下我,我也不拒绝,但我给不了你想要的,对应的。我能给你的就是 和你再有二人独处时,待你如初见,逗逗你开心,说说俏皮话,像第一次认识你那天一样,我见到的你就是一个清白无辜的女子。
明白了,你的意思是即使三分真情,其实也已经很多了,人的一生,可能一分真情都遇不到。这个角度来看倒是真的。这三分真情可以让葛薇龙回味一生。然后女主如果不再爱的话,这三分真情也很容易让人脱困,毕竟才三分。不爱那么多,只爱一点点。文学作品总要让人有代入感才是好的。
我要人格分裂了。姑妈最后用了心地教女主怎么勾男子 ,好像传授生活秘诀一样,本意是靠她勾男子引女子喂饱姑妈跟老情人的胃口,让老情人能留住在老去的姑妈身边。这种传授方式,中世纪欧洲就有的,母亲教给女儿怎么做交际花 。你硬要留下来,总得有门手艺,那我就教会你,我也不希望你受气,希望你有能力让那些男的来巴结你供你使唤,你赢了我也好像能得到开心、安慰、欣慰 ,尽管我半夜会噩梦惊醒点半根烟自己枯坐着。人间喜剧。那谁不是说么,喜剧都是悲剧来衬托。我喜欢电影里 姑妈角色 。我不喜欢xx写的,原因在于,人就是要攀高枝要有欲望地活着,做了很多不情愿的事情,得承认自己欲望,那心里的卑微是怎么生出来的,得问问自己,是不是还不能自己认同自己,当追求外界认同自己时,少不得就得自己低头一下,好像只有这样才能隐藏自己其实活到今天是自己的欲望导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