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ok Name: Thinking, Fast and Slow
Author: Daniel Kahneman

1. 系统1存在成见,容易犯系统性错误
无法关闭系统1,如果屏幕上显示一个你认识的单词,你就能读出这个词,除非你的心思完全不在上面。
联想记忆的工作原理:只有几个被激发出来的看法是有意识的思维活动;多数联想思维都是无声的,隐藏在有意识的自我之后。如果说我们对大脑的运转认识有限,我们当然很难接受这种说法,因为这种说法和我们的体验背道而驰,但事实就是如此,你觉得自己很了解自己,但其实你错了。
概念激活的涟漪效应,概念运动效应,
认知轻松时,想法相对随意、肤浅。认知紧张时,可能警惕多疑,较少犯错、直觉和创造相较平时会下降。
熟悉感的一大特性就是错觉,具有不可复返性。引发认知轻松和认知紧张的各种方法是可以相互转换的。你可能并不清楚是什么引发了轻松或紧张,这也是熟悉感造成错觉的原因。
人们很难对熟悉感 和 真相加以区别,权威机构和营销商都深谙这个事实。
先前的研究显示,播放的音乐会对人的情绪反应产生影响。没有什么是系统1做不到的。
系统1的主要功能是维护并更新你个人世界的模式,呈现的都是常态下的思维模式。
这些事之所以看上去正常,是因为情节重复,记忆中这些情节相互联系,对这几个事件作出了解释。我们生来就擅长 意向性归因。按自由意愿行事的体验 与 物质性因果关系 没有什么联系。
系统1具备跨维度解读价值观的能力。系统2会集中注意力回答某个特定问题,或是对某种特殊属性进行评估,集中对注意力又会自动运行其他对评价程序,包括一些基本判断。
人的好心情与认知放松与动物对安全和熟悉程度的判断是相当的。
我们脑海中的世界并不是真实世界的准确反映;我们对事件发生频率对估测也会受到自己接触这些信息和频率与个人情感强烈程度等因素对影响。
保罗•斯洛维克 ,他的著作描述了不卑不亢的普通人形象:感性而非理性,易被琐碎细节左右,并且对较小的可能性 和 极微小的可能性 之间差别的感知力 不够敏锐。
卡斯•桑斯坦 Cass Sustein :发明了 1)可得性 效应层叠 机制、2)概率忽视 模式,这两种组合必然会导致对小威胁的夸大,有时还会引发严重后果。
用贝叶斯定理约束直觉。有两点要铭记于心:1)基础比率十分重要,即便是在手头的案例已有证据的情况下依然如此;2)通过分析证据得到的直观印象通常会被夸大。眼见为实与联想一致性易使我们相信自己编撰的故事。贝叶斯定理关键点的总结:以相对合理的基础比率对结果的可能性作出判断;质疑你对证据的分析。
2. 系统2 由 随机事件 产生的 无意识 , 激发了 有意识的注意力,
“系统2具有某些改变系统1运作方式的能力,通过控制注意力和记忆力的一般自主运行功能的方法可以实现这些改变”
系统2控制人们的自我控制
是否能避免认知错觉。最好的解决办法是妥协:学会区别常会出现重大错误的情境,在风险很高时,尽力避免这些错误。发现别人的错误总要比发现自己的错误更容易。
心算是一个需要付出努力的自主活动,人在心算时瞳孔总会放大,心跳加速,因此你绝不能一边开车左转,一边心算得出结果。
一些至关重要的活动只有系统2才能执行,因为这些任务需要付出努力和控制自我,由此方可抑制系统1产生的直觉和冲动。
瞳孔就像是大脑运转情况的灵敏指示器。瞳孔扩大最大的时候也正是付出努力最多的时候。可以通过瞳孔了解大脑运行情况。
注意力这种精细的分配是在大脑漫长的进化过程中形成的。快速判断最严重的困难或者快速锁定最佳时机并做出迅速反应能提高生存概率。在现代人中,系统1也会承担起应对突发情况的任务,完成自我保护的最高使命。
心流巧妙区分了两种努力形式:对任务的关注 和 对注意力的严格控制。在心流状态下,集中注意力关注吸引人的事并不要求自我控制。因此,我们要将所有资源都用于手头上的任务才好。
自我控制 和 认知努力 是大脑工作的形式。系统2在忙碌时,系统1对行为的影响会更大。
在大脑中储存一定量的葡萄糖,可使自己表现得不那么糟糕。
系统2负责信息转换。系统2非常懒惰,它不愿付出努力,如果可能的话,消息的接收方会离所有需要付出精力的事物远远的,包括名字复杂的信息源。
系统2具备某种能力去 控制记忆的搜寻活动,也能对其进行编辑,在特定情况下可以集中精力去追踪某个事件。
系统2通过学习可以进行 统计性思考,统计性思维总是根据事物的不同类别和总体性质得出个案的结论。
共同点:
系统1 与 系统2,都对注意力有控制作用
小数定律包含在大脑工作的两个重要部分中。 许多事实只是巧合,包括事件的采样。
“糟糕的表现常常会有提高,而好的表现则会变得糟糕,这跟表扬与惩罚都没有关系。” 统计学:所有表现都会回归平均值
多次回归